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改善的原因,并论劳动产出自然而然在各社会阶级间分配的次序
第一章 论分工
劳动生产力最为重大的进步,以及人们不管往何处引导或在何处应用劳动生产力,所展现的大部分技巧、熟练度和判断力,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。
一般认为,规模小的制造业分工的程度最高;实际上,这些小规模的制造业,分工的程度也许不会比其他比较重要的制造业来得高。大型制造业实际上也许比小型制造业分成更多的部门,但分工的方式没有那么明显,因此旁观者不容易一眼看穿。
分工可以使劳动生产力产生最大的增进,可以使劳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熟练度、技巧以及判断力得到更充分的运用。之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行业,似乎也是由于分工的存在。如果一个国家的产业劳动生产力增进程度极高,那么一般情况下其各行业的分工也都达到了极精细的程度。
分工能够有效提高产量,其原因有三:第一、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,使其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得到了相应的增加;第二、劳动者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,常要损失一些时间,有了分工,避免了这种损失存在;第三、利用适当的机械能在一定程度上简化劳动和节省劳动,而用于简化劳动和节省劳动的那些机械的发明,也起因于分工。
在政治开明的社会中,分工使各种行业的产量激增,从而产生了最下层人民也都普遍富裕的现象。劳动者除了拥有自身所需要的物品以外,还有大量产物可以卖出;同时,由于所有劳动者的处境均相同,每个人都可以用自身生产的大量产物,换得其他劳动者所生产得大量产物。别人所需得物品,他能给予充分供给;他自身所需得物品,别人也可以给予充分供给。于是,社会各阶级普遍富裕。
第二章 论分工的缘由
分工并不是人类智慧的产物,它是人类互通有无、物物交换、相互交易倾向产生之后逐渐形成的结果。这种倾向是人类共有的,也是人类所特有的,在其他各种动物中是不存在的。
当初之所以会产生分工,正是由于人类有要求互相交换的倾向。 人们可以将自己消费后剩余的劳动产物进行交换,这就鼓励大家专注于某种特定业务,使他们在各自的业务上钻研和发挥各自的天赋资质或才能。人们在天赋才能上的差异并不大。但是交换倾向的存在,使从事各行各业的人们的才能形成了显著的差异,并使这些差异产生作用。互通有无、物物交换和互相交易的倾向,使人类能够把各种才能所产生的不同产物结成一个共同的资源,每个人都可以从这个资源中随意购取自己所需的物品。
第三章 论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
由于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,因此分工的程度会受到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,即要受到市场广狭的限制。社会分工的细化有赖于市场的发展,由于人口稀少、交通不便,没有足够大的交易空间,单独从事某一工作的人很难交换到充足的、满足其生活需求的物品。这导致了在比较偏僻、荒凉的地方,社会分工无法进一步细化,处于这些地区的人们可能生活悠闲散漫,但是物质生活注定是匮乏的。
第四章 论货币的起源及其效用
分工一旦确立,一个人自己创造的劳动产物就只能满足自我欲望的极小部分,其大部分欲望需要用自己消费不了的剩余劳动产物,与其他人的剩余劳动产物进行交换来满足。于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,每个人都成了商人,而社会本身也就成了商业社会。但在分工之初,这种交换力的作用往往极不灵敏。不过,自分工确立以来,在各时代中,有思虑的人为了避免这种不便,会随身携带一些自己劳动产物以外的物品。这种物品,在他看来,可以跟任何人交换物品。
为了实现这种任意与人交换物品的目的,人们先后用过很多种媒介物品:贝壳、牲畜、盐、烟草、干鱼丁、砂糖、兽皮、鞣皮。最终,各个国家的人们都决定使用金属来作为交换媒介。金属不易磨损,耐久性强,而且能任意分割,分割后还能再熔回原形。金属的这一特性使它成为最适宜商业流通的媒介。最初人们使用的媒介金属都是一些粗条金属,后来再货币金属上加盖公印以确定金属的品质或纯度,二者都通过重量确定价值。为了避免称重量的麻烦,于是产生了铸币制度。铸币的刻印,不仅盖住金属块的两面,有时还盖住它的边缘。这种刻印,不仅要确定金属的纯度,还要确定它的重量。从此以后,铸币就像现在那样,全以个数授受,不再有称重量的麻烦。货币逐渐成为一切文明国商业上的通用媒介。通过它,一切货物都能进行买卖、交换。
人们在以货币交换货物或以货物交换货物时所遵循的法则,决定着商品的交换价值。“价值”有两个不同的含义,使用价值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,交换价值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其他货物的购买力。使用价值较大的物品往往具有很小的交换价值,甚至是没有;反之,交换价值较大的物品往往具有很小的使用价值,甚至是没有。